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枊宗元全诗意思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


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枊宗元全诗意思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

文章插图
1、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
柳宗元 〔唐代〕
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枊宗元全诗意思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】海畔尖山似剑铓 , 秋来处处割愁肠 。
若为化得身千亿 , 散上峰头望故乡 。
2、译文
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 , 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。
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 , 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!
3、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 ,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。前两句以剑喻山峰 , 谓其割人愁肠 , “割”字照应上句“剑铓”的比喻 , 突出作者愁苦之深;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 , 期望身化千亿 , 散上诸峰以望故乡 。全诗因景生情 , 融情入景 , 想象奇特 , 比喻新颖 , 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 ,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。
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 , 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。苏轼说:“仆自东武适文登 , 并行数日 。道旁诸峰 , 真如剑铓 。诵子厚诗 , 知海山多奇峰也 。”(《东坡题跋·书柳子厚诗》)可见“海畔尖山似剑芒” , 首先是写实 , 是贴切的形容 。不仅仅是形容 , 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。剑芒似的尖山 , 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 , 对荒远之地的逐客 , 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。
自永贞革新失败 , “二王八司马事件”接踵而来 , 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 。十年后 , 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 。除一人先行起用 , 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 , 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 。残酷的政治迫害 , 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 , 使他有“一身去国六千里 , 万死投荒十二年”(《别舍弟宗一》)的感喟 。回不到京国 , 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 。他曾写过“岭树重遮千里目 , 江流曲似九回肠”(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》)的诗句 , 这与此诗的“海畔尖山似剑芒 , 秋来处处割愁肠”都是触景生情 , 因景托喻 , 有异曲同工之妙 。“割愁肠”一语 , 是根据“似剑芒”的比喻而来 , 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。
三、四句则由“尖山”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。前面已谈到 , 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 , 多山峰;山峰又多拔地而起 , 不相联属 。韩愈诗云“山如碧玉簪”即由山形设喻 。登高远望时 , 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 , 伫立凝望远方 。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 , 在诗人眼中 , 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(“散向”一作“散作”亦通) 。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 , 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 , 而这成千的山峰 , 山山都可远望故乡 , 于是他突生奇想 , 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 , 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 , 每个峰头站上一个 , 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。这个想象非常奇妙 , 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 , 而且不落窠臼 。它虽然离奇 , 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 , 有真实生活基础 , 不是凭空构想 , 所以读来感人 。
此诗与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》一样 , 都是寄怀之作 , 通过登临所见 , 触景伤情 , 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 , 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。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》是七律 , 诗中托景抒怀 , 曲折传情 , 意在言外 。这首诗是七绝 , 诗中熔情入景 , 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 , 表现得鲜明突出 。二诗异曲同工 , 各臻其妙 。
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 , 恰如“山洪陡发 , 瀑布奔流” , 奔迸而出 , 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。

    推荐阅读